抓娃娃之望子成龙
**《<抓娃娃之望子成龙>:一场以爱之名的教育实验引发的深思》** 电影《抓娃娃之望子成龙》由曾晓欣执导,是一部引起广泛讨论的作品。 影片中,马成钢认为自己的成功源于小时候的苦难经历,为了培养儿子马继业,他和妻子春兰扮穷人,营造苦难式教育环境。他们住在漏雨的房子里,每月开销仅1000多元,家庭用水靠水龙头滴水,还雇教育专家扮演瘫痪在床的奶奶。在这种环境下,马继业小小年纪就扛起生活重担,跑步上学被同学嘲笑,捡矿泉水瓶被集体欺负。这个“装穷”世界耗费巨大人力物力,甚至房子周边有24小时安保监控。 从影片的核心故事来看,它围绕着马成钢的接班人培养计划展开。马成钢穷苦出身,通过努力成为企业家。他的大儿子马大俊靠父亲送出的数百万建校费在美国“镀金”归来却一事无成,于是他对小儿子马继业采取“穷养”方式,以培养其财商与抗击打能力。然而,这种“穷养”的核心主旨只是为了让孩子获得财富经营与企业运营的能力,并不涉及公共服务与社会主义理念。而且,影片中对于工农背景的呈现也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与文化背反。马成钢一家虽有工农出身的背景,但他们在为儿子营造成长环境时,却将社区成员变为自己企业的雇佣员工,这种关系的重构耐人寻味。 这部电影的剧情既荒诞又现实。马成钢和春兰为了儿子的成长,斥巨资打造了一个类似“楚门的世界”的环境,这个计划看似为计深远,充满爱和感动,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却是以爱之名的欺骗和操纵,抹杀了孩子的主体意识。站在马继业的角度,他最信任的父母却给他编织了一个巨大的谎言,这让他的生活仿佛一切都是预设、安排、监控和操控的,这种感受无疑是痛苦的。 观看这部电影,给人一种复杂的感受。一方面,我们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,他们为了孩子的未来可谓绞尽脑汁、倾其所有;另一方面,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又让人感到担忧和质疑。父母自己吃过的苦,是否真的有必要让孩子再吃一遍?让孩子复制自己的经历,就能确保他们获得成功吗?孩子是独立的个体,他们有自己的人生和选择,父母过度的干预和操控,是否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?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。 总的来说,《抓娃娃之望子成龙》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,它通过一个独特的故事,揭示了当代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,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,对教育、家庭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